跨越“中等技术陷阱”与区域科创高地

区域科创高地,通常指科创要素集聚、科创成果及成果转化密度高、高科技产业发展集群化的区域。从中国的实际情况看,区域科创高地既是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前沿阵地,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载体。尤其在美国对中国高科技“卡脖子”“脱钩断链”的情势下,区域科创高地能不能率先全国蹚出一条路子,引领国家跨越“中等技术陷阱”,是事关全局的命题。

由此,本文力图回答3个基本的问题:区域科创高地在跨越中等技术陷阱中的角色和作用几何;打造区域科创高地的要素有哪些;区域科创高地如何引领中国跨越“中等技术陷阱”。

区域科创高地在跨越“中等技术陷阱”中角色和作用几何

跨越“中等技术陷阱”是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技术、制度、组织乃至经济社会结构、政府市场关系等方方面面进行研究。其中,在一些区域科创高地率先突破并形成示范、带动、辐射和扩散效应,是中国推动实现技术升级、跨越“中等技术陷阱”的重要抓手。要成为跨越“中等技术陷阱”的“先行者”“探路者”“引领者”,中国的区域科创高地需要在以下4个方面发挥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1 推动取得“从0到1”原始创新的突破,成为国家原始创新策源地

区域科创高地需要在不同领域积淀一定的原始创新能力,从而对破解中国面临的“卡脖子”科技难题,特别是在推动实现“从0到1”基础研究领域的突破上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实现科技成果高效转化,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区域科创高地需要依托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形成具有国内、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并引起技术外溢、产业升级与产业转移等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连锁反应,形成技术与产业之间互促共进的动态升级效应,从而对跨越“中等技术陷阱”产生重要作用。

3 吸引和汇聚高端科创资源,成为国际科创人才与科创资源流入地

区域科创高地需要在发育较为成熟的市场和一流的营商环境基础上,率先形成鼓励原创思想和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和人文环境,才能打造成为能吸引全球高端科创人才、资本、资源的“地域嵌入型世界级经济平台”。

4 推动实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成为国家科创生态样本间

区域科创高地需要先行先试,在打造良好科创生态系统过程中形成有效做法和经验,并复制推广到其他地区,从而为国家整体科创环境和科创生态的改善优化做出示范。

打造区域科创高地的要素

从科技演化的角度,一个地区要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的区域科创高地,需要考虑涵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过去、现在、未来全生命周期的三大要素。

1 过去:科技与产业发展积累的基础

技术进步与产业发展具有连续性、递归性、演进性的特点,因而一个地区积累的科技知识与能力以及工业化水平是其打造科创高地的基础。这是“过去”对一个地区科技创新的潜在影响。

正如布莱恩·阿瑟在《技术的本质》中所言,新技术都是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有技术又来源于先前的技术。但需要注意,原有的技术知识和能力以及工业化水平只是打造区域科创高地的有利条件。经验地看,有基础不代表永远保持领先,因为科学技术的流动性、突变性和不确定性是客观存在的,科技前沿国家(地区)与科技赶超国家(地区)的位置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从全球科技竞争的重点和热点看,各国纷纷加大对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科学、半导体、5G通信、先进制造业、生物医药等决定未来发展能力的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研发力度。美国等在前沿技术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和主导权的领先国家开始实行技术保护主义,对科技赶超国家进行打压,以保持自身绝对的科技优势。在这样的情境下,科技赶超国家(地区)自身积累的科技基础和自主研发能力就显得更加重要。

考察产业与科技的关系,最直观的是原始创新与科技成果产业化之间的关系,但两者间的关系实际上远远不止是科技成果产业化。一个地区前期的产业发展积累既会给科技创新提供需求和支撑,但也存在产业发展的“路径依赖”效应,即因固守过去的优势而错过甚至扼杀可能会带来创新的新兴产业。在全球化逆潮兴起的现实背景下,一个地区业已形成的产业基础和产业结构及其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深度,对一个地区的科技创新水平有深远的影响。一方面,深度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协作会带来科技创新国际合作的需求。产业链上、下游和供应链不同环节的企业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技术知识与技能溢出,后进国家的企业往往可以通过“干中学”来承接发达国家的技术扩散与产业转移。中国有许多产业领域都是由于深度参与了国际产业分工才走出了“先模仿后创新”的路子。另一方面,深度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也意味着被“卡脖子”时落入“中等技术陷阱”的风险上升。如果不积极推进产业升级,努力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上获取附加值更高且更难被替代的位置,某一领域里已有的规模经济优势在遇到颠覆性技术时仍可能会变成规模不经济。中国已经是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2022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近30%,制造业规模已经连续13年居世界首位;但是,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仍然突出。中国工程院自2015年起每年持续发布的“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显示,尽管这些年中国制造业发展迅速,但目前仍处于全球制造业第三梯队,落后于美国、德国、日本等,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创新能力不足。由此,只有实现技术跃升与产业升级的同步,把技术话语权转化成规则标准话语权,才能拥有有效应对“卡脖子”“脱钩断链”的反制手段。

2 现在: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水平与能力

这里提出的“现在”要素是指科创资源与科创市场,即直接影响科技创新水平的前端投入和组合能力,以及后端转化和消化能力。一个地方能否打造成为科创高地,与能否最大化利用“两种资源(国内资源、国际资源)、两个市场(国内市场、国际市场)”密切相关。因为技术进步依赖于2个条件或2种能力:

  • 1.科创资源要素投入的规模、质量及组合——全球科创资源汲取能力;
  • 2.可吸收、消化科创成本,以及支撑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全球科创市场拓展能力。

这可以看成是一个地方在“现在”可获得科创资源和拓展科创市场的能力对其科技创新水平的影响。硅谷是这方面的典范:从全球汲取高端的科创资源要素,在硅谷进行配置组合,产出的科技成果在全球市场上转化为财富和资本,再通过成熟的风投创投体系投入到科技创新中。

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核心是开放。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超级全球化”导致了包括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便利流动,形成了今天的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从实际看,即便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但这并不意味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就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地位;中国的制造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在关键核心技术及一些关键元器件、零部件、原材料上依赖进口。应当说,在“超级全球化”时代,各国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一个地方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水平和能力越高,成功打造科创高地的概率也就越大。而在今天全球化逆潮削弱一个国家或地区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能力时,应对的办法也绝不是封闭起来。尤其是大国,因为拥有比小国大得多的市场规模优势,如果能够利用好市场优势通过更高水平开放更深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就会越开放越自主。在逆全球化浪潮冲击下,供应链安全可靠已经成为跨国公司的重要考量。中国必须在产业体系安全性与最大限度参与国际分工之间找到平衡。这意味着在推进更高水平开放的前提下,实现“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之间的动态平衡,而这种动态平衡需要通过国家内部不同地区间合理的创新布局和产业分工来实现。

3 未来:培植未来技术和未来产业的科创生态体系

“未来”要素是指一个地方形成了能使各类科技创新主体蓬勃发展,能激发源源不断的原创思想、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的科创生态系统。科创生态系统是直接关系到培育面向未来的科创主体和科创能力的,所以可以看成是影响一个地区科创未来的关键要素。创新生态理论认为创新系统的质量、效能的高低,根本在于能否形成一种创新生态,这个创新生态里的“种子”“阳光”“空气”“肥料”“水分”“土壤”,“通过能量交换和物质流动形成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整体”。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中国创新生态系统》报告提出,创新生态系统的要素包括:可进入的市场、人力资本、融资及企业资金来源、导师顾问支持系统、监管框架和基础设施、教育和培训、重点大学的催化作用、文化支持。

从技术演进论看,“技术如同生命体一样,它的进化与生物进化也没什么本质差异”。有意思的是,是需求催生技术,还是技术创造需求,这在自然界生态系统里就同“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一样。技术思想家认为技术本身也在创造着技术,“每个技术的存在总是需要另外的支撑技术来制造它,……而这些支撑技术反过来又需要它们自己的次级支撑技术”,“已有技术的组合提供了新技术的可能性:一种潜在的供应。而人类和技术的需要又创造出了无数的机会利基市场:一种需求”。

为此,要形成良好的科创生态系统,即让需求催生技术,让技术引致需求,让技术创造技术,进而形成循环共进、生生不息的系统,其关键在于有包容各类科创主体(包括大、中、小企业)的制度与政策环境,以及开放包容的人文与社会环境;而打造这样的生态系统需要市场与政府各自发挥作用、实现有效结合。

区域科创高地如何引领国家跨越“中等技术陷阱”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客观分析区域科技高地的创新水平和能力,并从全局角度对区域科创高地的布局与分工进行研究,在这两者基础上提出这些区域科创高地如何引领跨越中等技术陷阱的对策建议。

区域科创高地应率先推动形成全国统一科技大市场,彼此间形成合理的劳动分工。

在中央推行科技强国战略下,地方上打造科创高地的热情很高。许多地方在其“十四五”发展规划中都强调要打造区域创新体系,促进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打造区域创新中心。不少地区正在积极建设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经典经济学理论的重要假设是资源要素的稀缺性,而现实中科创资源要素更为稀缺。为此,从提升科创资源要素配置效率的角度,不同区域间和城市间充分但良性的竞争是必要的,基于良性竞争形成的劳动分工也是必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科创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

但需要注意的是,从调研的情况看,一些地区科研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科创资源要素恶性争夺、科创一体化滞后于产业一体化需求等矛盾和问题仍然较为突出。王光辉指出,区域间疯狂抢人、区域科技合作“纸上谈兵”、区域产学研用机制不畅等问题十分突出。为此,破解区域技术发展不均衡难题、促进区域科创高地技术向其他地区的溢出和扩散,客观上要求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地方政府在基础科研和技术应用领域不应当有“自给自足”的思想,对科技资源要素的流动设置各种障碍,而是应该通过市场化改革促进全国统一的科技大市场的形成。

需要强化中央统筹与区域科创高地建设有机结合,务实用好新型举国体制。

一方面,为了避免各地“关起门来”恶性竞争,强化中央统筹是必须的。中央已明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从实际看,中国需要利用好科创新型举国体制,以此打破阻碍科创资源要素自由流动的行政壁垒和市场的区域分割。

另一方面,需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率先打造区域创新增长极和科创中心,营造以企业、科研机构等为主体的良好科创生态,推动形成以科创高地引领的、优势互补、科学合理的区域劳动分工,形成科创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格局。未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科技创新资源相对丰富、产业基础较好的区域,不仅需要在已有基础上加强自身破解“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的原始创新能力,还要率先打破科创资源要素流动的区域分割和行政障碍,以区域科创协同推动区域市场一体化,为推动形成全国统一的科创大市场做出引领示范。

作者:何冬妮  易达

何冬妮   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学术副院长、资深研究员。曾任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中国经济转型、区域经济合作、科技与产业政策。

文章源自:何冬妮, 易达. 跨越“中等技术陷阱”:区域科创高地的角色与作用.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3, 38(11): 1685-1697. DOI:10.16418/j.issn.1000-3045.20230730003

原文刊载于《中国科学院院刊》2023年第11期专题:跨越“中等技术陷阱”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本文为精简改编版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