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海鹰:关于以新型举国体制构建共性技术平台的研究

共性技术平台是政府支持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的重点,也是是政府参与度较高的技术研发平台。但长期以来,我们的计划和政策支持过多强调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短平快,单项目,搞产品,忽视企业共性的基础性、原理性技术研发,国家和地方缺乏对共性技术平台、技术科学的认识和支持计划与政策;国家和地方建立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多数属单位所有,“国家队”和“行业队”极少;同时科研院所改制进入市场后多数搞产品而忽视行业共性技术开发和服务,缺乏行业共性技术研究组织,我国共性技术平台处于“低、少、散”状况。

由于市场失灵,单个企业不太愿意去解决共性难题,而且靠单个企业去解决带有普遍性的核心科学技术问题是十分困难的,在产品分散化、专业化、个性化的现代几乎是不可能的。十分需要政府推动和支持建设产业共性技术平台,使共性技术平台真正成为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

2019年8月26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强调,要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要建立共性技术平台,解决跨行业、跨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打造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产业链。

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面对西方的打压围堵的当前,最紧要的任务是以新型举国体制构建大中小型企业普遍需要和能显著提升整体速度、质量、效益和水平的共性技术平台。

一、共性技术平台的概念

共性技术平台是重要的技术创新基础设施,是在国家、行业、产业中能广泛应用,以取得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提升企业整体水平为目标,以具有基础性、原理性、普遍性的技术科学为抓手,由产学研和各类主体协同共建、服务企业的管理机构和合作研发组织。一句话,共性技术平台是解决产业发展普遍需要和能取得全面效益的关键共性技术的合作研发服务模式或组织。

共性技术(Generic Technology)与专业、专门技术在产业中都是需要的,共性技术关系整体产业的水平质量,专门技术关系企业产品竞争。原创技术、前沿技术、核心技术、颠覆性技术一般是上游基础性技术,其中大多数是共性技术、技术科学。独特技术、工艺技术一般是工程技术中主要的专业化技术。

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1988年在先进技术计划(ATP)中最早将共性技术定义为:科学现象的一个概念、要素或进一步的观察,其具有被应用于广泛的产品和生产过程的潜力。一项共性技术需要后续的研究开发来实现商业应用。

Bresnahan 和Trajtenberg(1995年) 指出,技术具有树状结构,底层的少数几类通用技术(共性技术)不断衍生出末端的部门应用技术。

徐冠华院士1999 年12月16日在“全国CAD,CIMS应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共性技术是对整个行业或产业技术水平、产业质量和生产效率都会发挥迅速的带动作用,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一类技术”。还指出“普及共性技术是实施科教兴国的一项战略措施。”

吴建南、李怀祖1998年著文“共性技术研究界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是基础研究迈向市场应用的第一步,也是形成商业应用的基础,但其研究开发中存在的市场失灵常令企业投资数量甚少。”“由于共性技术广泛的社会效益,政府不能无所作为,听任市场失灵影响资源的有效配置。”

吴建南1999年著文:“共性技术(Generic Technology)是科学知识的最先应用,它为追求私人占有技术提供概念和经验的基础。它与人们所说的竞争前技术或前竞争技术(Precompetitive Technologies)相近,通常投资巨大、不确定性和风险极高,但一旦成功将会在多个产业应用。”

吴贵生,李纪珍2003年“对产业共性技术进行了定义:产业共性技术是指在很多领域内已经或未来可能被普遍应用,其研究成果可共享并对整个产业或多个产业及其企业产生深度影响的一类技术。”

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G.Tassey(2008)指出,共性技术能起到概念验证的实质性作用,可充分降低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使得应用型研究开发投资成为企业的理性选择。他将产业技术分解为三大类,分别是共性技术、基础技术(研究工具、工程和科学数据、接口标准、质量控制工具等)和企业专有技术,并提出了基于三类产业技术的知识生产函数。

国务院《关于九五期间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1996)提出“加强行业共性,关键性技术的研究开发”。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 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1999年)“国家支持和鼓励大型企业集团提取一定数量的资金,集中用于共性、关键性和前沿性重大科技问题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的投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2001年3月15日)提出“加快开发能够推动结构升级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

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2020年)》10次强调“共性技术”。在指导思想中强调“支撑发展,就是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在“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中强调“确定优先主题的原则”要“有利于掌握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且在“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中关键共性技术占有相当大比重。在“重大专项”中要“突出对产业竞争力整体提升具有全局性影响、带动性强的关键共性技术”。

国家科学与技术中长期规划区域科技组研究报告着重分析“共建区域公共技术开发平台”。“搭建公共研发平台为满足区域共性产业技术、社会发展等需求,需要整合和优化配置科技资源,搭建跨行政区的开放式公共研发平台,向企业尤其是广大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并成为知识集群或产业集群的研发平台。”

201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1年)》,引导和支持相关行业和企业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开发应用共性关键技术。2017年则编制了《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7年)》,提出优先发展的产业关键共性技术174项,涉及原材料工业、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与通信业、消费品工业、节能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

2017年底,科技部发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引》,提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以产业前沿引领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应用为核心,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协同推进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打造创新资源集聚、组织运行开放、治理结构多元的综合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

二、国际上共性技术平台的典型案例分析

多年来,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在建立国家创新体系中,更进一步认识到政府在建立共性技术平台和竞争前共性关键技术平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国家和地区都是在发展的重要关口,通过共性技术平台,取得战略性转变。

1、上世纪八十年代,麦肯锡咨询公司分析英国经济时认为“英国学术界很少将与工商界的合作创新看作是创造财富和价值的重要途径。”。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英国采用学术界与工商界共同进行技术开发、市场开发的交互式的开发模式。

澳大利亚为加快发展也分批建立50个合作研究中心,由研究所、大学和企业合作,攻关会战开发。美国把建立合作研究中心作为最常采用的技术转移战略。日本的合作开发,称之为“同步工程”,更是非常普遍。

2、历史上,发达国家上世纪整个八十年代都面临“转方式、调结构”的发展难题。其解决这一发展难题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把大学和国家实验室转化成为面向市场、产学研合作的研发服务联合体。

据刘则渊等分析,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于1970年制定了试验性研发促进计划(ERDIP),“大学-工业合作研究中心(UICRC)”就是该计划的一部分,1985年创建“大学工程研究中心(ERC)”,1988年之后创建“大学科学技术研究中心(STC)”。对设立这三类中心的共同要求是,中心必须设在大学,且有工业企业参与合作,其目标必须同时输出面向工业的研究成果和科技人才。

据何洁等分析:美国工程研究中心(ERC)由大学牵头,吸引企业以会员或项目合作方式参与研究活动,而NSF对个工程研究中心资助1/3经费,约100-360万美元/年,30%来自企业,20%来自其它联邦机构,学校提供10%,还有10%来自州和地方政府。各工程研究中心有14-83个企业伙伴,平均35个,涵盖大中小型企业,世界500强占近50%。

3、2012年3月,美国政府宣布启动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在重点技术领域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决定拨款10亿美金,5年内建15个区域性的制造业创新研究中心,10年建设45个创新研究中心,每个州建设一个。目前美国已建成7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中心大范围组织产学研用各方联合共建,截止2015年9月,7家中心有6家会员数超过了80家。

4、西工大黄卫东教授介绍美国伍斯特工学院(WPI)的金属工艺研究所(MPI)是产业与大学的联合体。MPI的宗旨是做企业共性技术问题的基础性研究,包括:企业现有技术的基础性研究,了解其机理,目的是解决行业中的一些重大关键问题;同时,也进行处于萌芽状态的新技术的创新性、探索性和跟踪性的研究,为企业的长远技术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5、美国的国家制造科学研究中心(NCMS)、国家制造研究设计中心(ECR)、制造技术中心(MTC)、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等官方机构,都是承担产业共性技术研究与服务的主体,尤其是官方和企业共建的半导体制造技术战略联盟(Sematech),在企业竞争前核心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解决中起了重要作用。

为鼓励改进美国的半导体生产技术,1987年,在美国政府补贴9亿美元的资助下,14家在美国半导体制造业中居领先地位的企业组成R&D战略技术联盟,即Sematech(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Association)。其使命有二:其一,提高半导体技术的研究数量;其二,为联盟内的成员企业提供研发资源,使其能够分享成果、减少重复研究造成的浪费。Sematech集中于一般的过程研发,而不是产品研发。

Sematech的研发经费共18亿美元,政府通过国防部先进技术研究署DARPA支持9亿美元,同时不作为成员,参加董事会和技术顾问委员会,评价进步情况,协调各方面力量,满足国防和市场两方面需求,到1996年大目标基本实现,政府退出,恢复民间组织。

成立Sematech的宗旨是提高美国国内半导体产业的技术,Sematech并不生产或销售任何产品,只是利用共同基金来组织研发先进的产品,分享研发的成果。

Sematech的成员企业有义务为联盟提供资金资源和人力资源。Sematech内的400个技术人员中,大约有220个来自于其成员企业,在Sematech奥斯汀的总部工作6-30个月。

美国的Sematech对其20世纪90年代半导体设备产业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Inter、AMD等取得大发展。

6、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德语:Fraunhofer-Gesellschaft),是德国也是欧洲最大的应用科学研究机构,成立于1949年3月26日。弗劳恩霍夫协会在德国有69个研究机构,约24,500名员工(截至2017年5月),2016年预算约为21亿欧元,总部位于德国慕尼黑。

2016技术发明数达6762件,已申请专利为608项。不同于马克普朗克研究协会,弗劳恩霍夫协会致力于面向工业应用技术研究和服务。塑造技术,设计新产品,改善卫生,通信,安全,节能,环保等生产方式和技术。

7、韩国政府组织和购买关键共性技术。据刘燕华介绍:“上个世纪60年代的时候,韩国小船也造不了,电子工业几乎没有,它的汽车工业也还没起步。韩国的工业体系非常落后,只有一些小厂,但是他们要想翻身。那个时候要翻身,那些小工厂实力很弱,怎么办呢?韩国采取了一个举国体制,国家出钱专门组织韩国的科学家以及国际上科学家,研究韩国所需要的关键共性技术。它把所有这些共性技术由国家购买,向韩国的所有企业开放,使很多企业在很短的时间内技术能力大幅度提高,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从传统农业、轻工业逐渐转向了重工业,它的举国体制战略从技术到产业,然后到市场,一步一步往下走,它产业的发展与人才培育是相结合的。”

8、台湾工研院以协助中小企业技术升级与透过衍生公司改善产业结构为其在角色与功能上之特色,可见工研院在台湾科技产业发展中,具有关键地位。

工研院对科技应用与产业发展具体的创新模式:

  • (1)新兴且关键技术引进、研发与移转;
  • (2)协助国内传统产业技术升级;
  • (3)专利权产出与运用;
  • (4)促成衍生公司及其为国内经济所带来之效益;
  • (5)人才扩散及创造的产业组织与网络,看出工研院推动技术创新之成效。

1973年成立的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在台湾扮演的最重要的是一个桥梁的角色,伙伴的角色。它是促进技术运转,它不是研究很多全世界领先的技术,他最重要的是跟台湾的经济、台湾的企业发生关系。

台湾工研院的功能作用是组织应用科学研究、产品开发和实验生产,并通过这些研究将科技成果转移到工业生产领域,属于共性技术平台。每年向产业界转移技术500项,提供15000次以上的技术服务,多年来,已向企业界转移人才16000人,其中6000人担任中高级主管。包括张忠谋、胡定华、杨丁元、章青驹、蔡明介成为台湾经济的掌舵者。台湾工研院每年技术转移促成各类投资项目超过600项,带动投资金额每年平均180亿新台币。(史钦泰,中国科技论坛,2006)

三、新时期构建共性技术平台的作用和意义

1、建设共性技术平台是是实施中央提出的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目标、“全面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和“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的重要任务。

科学技术引领、支撑经济发展,当前就是要按照中央“要建立共性技术平台,解决跨行业、跨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的要求,紧紧围绕“打造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产业链”、“在开放合作中形成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上下功夫,促进制造业大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的强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制造业取得巨大发展,已占世界近30%,且已出现若干产业集群。尤其是在“中国东南沿海聚集了大量的中小企业,每个企业的专业化分工达到了相当精细的程度”,形成“紧密的分工协作和供应链网络”,“一旦有新的创新需求,成千上万的供应链网络可以迅速重组,高效的配合生产,这种兼具生产规模、效率和弹性的网络,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没有的。”“深圳活跃纳税企业将近90万家。”“分工极细,构成极为复杂的产业链关联的积聚过程,这就是深圳的特征。”

但我国制造业整体产业链水平不高,工业技术和设备多数靠引进,技术确有很大进步,但技术能力有限,表现在技术效率低,原理性专利欠缺。多数大企业缺乏核心技术,中小型企业所使用的设备、软件、工具、平台基本是国外的系列产品,中小型企业普遍需要共性技术,产业集群也需要提升水平。这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我们所欠缺的、人家打压围堵、“卡脖子”、 “断供断链”的问题,如芯片、操作系统、工业软件、核心算法、高压共轨系统、伺服电机以及高端轴承钢、微球、燃料电池、呼吸机关键材料等等,都是共性技术问题,其背后是技术科学问题。解决好共性技术问题,对提高产业链附加值,促进中国成为制造业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建设共性技术平台有利于提升企业技术能力,促进技术突破和技术转移,提升国家、行业、产业发展的整体竞争力。

目前我们的制造业整体上普遍缺乏产业上高端的技术能力,大批科技型中小企业缺乏科学技术后盾支撑,而技术能力靠的是原理、机理、技术汇合等科学基础。由于市场失灵,单个企业不太愿意去解决共性难题,而且靠单个企业去解决带有普遍性的核心科学技术问题是十分困难的,在产品分散化、专业化、个性化的现代几乎是不可能的。十分需要政府推动和支持建设产业共性技术平台,使共性技术平台真正成为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目前我们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在全国和地方缺乏能够起到重大作用的共性技术平台。这正是政府应该组织的事。

2008年3月在陕西省政府出面协调和支持下,成立了陕西煤化工技术工程中心有限公司,并由陕西煤业化工集团与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合作成立了“甲醇制烯烃国家工程实验室”,成为甲醇制取低碳烯烃(DMTO)技术的工业试验和行业推广应用、产业升级的大平台。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包信和带领的团队经过20年坚持不懈的研究和实践借助纳米尺度的空间、界面等限域效应对催化体系电子能态进行调变,实现了催化性能的精准调控,提出“纳米限域催化”概念。近百年来,为了以煤为原料获得乙烯、丙烯、丁烯等低碳烯烃,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技术是传统费托合成技术,受限于催化作用原理,该过程需要大量水,且能耗大。

而随着纳米限域及界面限域概念的形成和完善,包信和研究团队另辟蹊径,使得新技术不需要水煤气变换制氢过程,工艺流程短,可显著降低工艺水耗、过程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煤炭的清洁高效开发由此成为可能。

2016年3月,《科学》杂志刊登了这一研究成果,并同期刊发了以“令人惊奇的选择性”为题的专家评述文章,认为未来该过程在工业上将具有巨大的竞争力。(中国新闻网,2021-11-03)

工程中心是地方企业与国家科研机构融合的产物,它有利于核心关键技术的合作开发,有利于工业试验和系统产业化,有利于技术成果向全行业推广,有利于技术持有方对技术成果的继续升级,有利于降低技术需求方进行技术判定时风险,这是共性技术平台。

2010年,来自该实验室的新一代甲醇制烯烃(DMTO)技术在工程中心完成了工业化放大试验,成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其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随后,实验室研究的甲醇制丙烯技术(DMTP)、高混合碳四裂解制烯烃技术、石脑油与甲醇耦合裂解制丙烯技术均进入了工程中心的技术开发计划。现在这套技术方案由国家发改委安排在全国十多个地方实现投产。

由于我国煤气化共性技术平台促进了技术突破和技术转移,才带来一系列的新产品。中国的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加氢煤制油、煤制乙醇、中低温煤热解兰炭、焦油煤气分质高效清洁综合利用、兰炭制电石,煤制二甲醚等技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3、建设共性技术平台有利于系统增强产业的科学基础,促进技术科学新的理念、原理、方法和标准在产业发展中的发挥重要的作用。

共性技术平台通过技术科学研究促进解决核心关键技术,通过解决技术原理科学可以促进产品提高质量、走向高端,通过技术科学可以实现引进技术的产业升级,通过技术科学可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对产业提升起基础、系统、整体作用的是共性技术平台上的技术科学研究。产业链上游的核心技术供给要靠共性技术平台;涉及到技术创新的基础研究是技术科学研究。通过共性技术平台的技术科学研究,也可能有科学的重大新发现。

IGBT (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是能源转换与传输的核心器件,是电力电子装置的“CPU”绿色经济的“核芯”。

原南车株洲所通过自己打好基础,并收购英国丹尼克斯半导体公司75%的股权(6英寸IGBT),再投资15亿元建设国内第一条8英寸的IGBT芯片生产基地,再成功开发世界最高电压等级的6500伏IGBT。“解决了芯片短路电流能力与关断能力难协调的国际性技术难题”,在IBGT芯片设计、封装测试、可靠性试验、系统应用上攻克了30多项难题,掌握该器件的成套技术, “总体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丁荣军。

4、建设共性技术平台有利于解决困惑多年的科技力量分散、分割状况,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从中央提出“产学研合作”到“产学研深度融合”,足见其重要性和紧迫性。加之体制的原因,科研力量各自为战,力量分散。产学研很难合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紧密合作、实质合作的平台。多年来技术转让在技术合同交易额中的比重低于5%,高校输出技术低于5%。高校的技术输出70-80%是不成熟的,需要在产业实践中逐步验证和应用,企业又缺乏技术能力,需要产学研紧密合作,同步研发,共享共赢。共性技术平台就是一个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实体融合的研发联合体,长远利益的创新联合体。

5、建设共性技术平台有利于企业形成产业链、供应链、创新联合体,形成协同共进的生态系统。

中央要求“上下游企业加强产业协同和技术合作攻关,增强产业链韧性,提升产业链水平,在开放合作中形成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这是一个战略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4月19日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强调:“核心技术脱离了它的产业链、价值链、生态系统,上下游不衔接,就可能白忙活一场。”

卢锡城院士2019 年5月17日说“计算生态竞争和传统的单个计算机系统及计算机系列的竞争有不同的特点。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利益相关者的抱团竞争。”“当集成电路进入超大规模时代,特别是国际上出现了软硬联盟、抱团竞争的计算生态垄断以后,我国几次努力都未能改变传统基础计算平台发展的被动局面。”

这个“抱团竞争”问题就是我们产业竞争力不强的根源之一。

要做到这个要求,关键是有一批企业形成抱团生态,协同攻关,积极主动参与全球产业链配套和供应链管理、金融、研发、合作。

但中国多数企业单枪匹马,还没有从战略上提升产业链水平和强化供应链体系。

“产业链、供应链是王中王,是王牌中的王牌,是抵御贸易战的万里长城,是杀手锏,是回旋镖。”(黄奇帆)

建设共性技术平台就是一场“核心技术研发攻坚战”,真正解决产业普遍需要解决的核心共性技术问题。同时从产业上游开始就促使企业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形成创新生态,形成若干“航空母舰”,领军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打拼。

6、面向产业智能化,必须尽快构建共性智能技术平台。

中国目前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我们接触的多是工业化,对随机性、不确定性、信息化、大数据还有一个认知过程。但是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化是一个时代的变革,抓好了能够走出一条新路,避开束缚,实现跨越发展,对我们既是极大的挑战,又是极大的机遇,它是新经济的命脉。

目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国际竞争的焦点是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将与芯片、系统和网络融为一体,构建一个完整的生态链。AIoT是未来的核心驱动力。AI与物联网IoT(Internet of Things))结合将形成AIoT,也就是万物智慧互联,在这个领域未来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AIoT即将成为工业机器人、智能手机、无人驾驶、智能家居及智慧城市等新兴产业的重要基础平台。

制造将从数字化—柔性化—智能化;产品将从规模化—分散化—个性化;企业从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不论是传统企业升级,还是新业态、新产业、新企业,都一定会逐步进入智能化生态系统。

智能时代,产业智能化的支撑是共性智能技术平台,如大数据平台、云平台、AIoT平台、区块链、智慧金融、智慧农业、智慧城市管理,都必须以5G技术、人机交互、神经网络、图像语音识别等共性智能技术平台为支撑。

Chat GPT和AlphaFold等人工智能的突破使科学家、科研和创新工作者更方便地借助AI平台整理借鉴前人的思想和成果。AI对科技和创新发展是智能工具平台,有的甚至可能产生新的发现和发明。

7、建设共性技术平台有利于发挥共性技术在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上的平台服务作用。

从近期全球爆发的新冠病毒疫情、全球气候变暖、南北极冰山冰川加快融化、中国国内的社会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应急管理、疫情检测和监控、生物医药技术、中医的科学理论研究、森林火灾、大气雾和霾的预测预警等,急需建立共性技术平台。

如生物医药行业属于高端技术产业,新的技术如细胞治疗(包括干细胞、免疫细胞治疗和其它体细胞治疗)、基因编辑、生物信息学、基因图象、重组化学等交叉科学,给产品发现和发展带来了大飞跃,但又需要大投入,在一些大型生物制药公司的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率超过了40%,开发一种生物新药周期一般需要8-10年、甚至10年以上的时间。现在国际上制药领域盛行科学技术与应用密切结合的合作研发组织CRO( 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我国和国际先进水平整体差距很大,如果单打独斗,很难在中期改变局面,急需建立产学研融合、多学科结合、产业金融结合的共性技术平台,提高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整体水平。

8、建设共性技术平台有利于政府制度转变职能,以创新理念和管理方法,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共性技术平台是政府支持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的重点,也是是政府参与度较高的技术研发平台。但长期以来,我们的计划和政策支持过多强调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短平快,单项目,搞产品,忽视企业共性的基础性、原理性技术研发,国家和地方缺乏对共性技术平台、技术科学的认识和支持计划与政策;国家和地方建立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多数属单位所有,“国家队”和“行业队”极少;同时科研院所改制进入市场后多数搞产品而忽视行业共性技术开发和服务,缺乏行业共性技术研究组织,我国共性技术平台处于“低、少、散”状况。

由于市场失灵,单个企业不太愿意去解决共性难题,而且靠单个企业去解决带有普遍性的核心科学技术问题是十分困难的,在产品分散化、专业化、个性化的现代几乎是不可能的。十分需要政府推动和支持建设产业共性技术平台,使共性技术平台真正成为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

面对从工业时代的“标准化、专业化、同步化、集中化、规模化、集权化”过渡到信息化、互联网时代的“个性化、丰富化与自助、弹性化、分散化、分权化”(托夫勒:第三次浪潮),我们要大力支持帮助中小企业,大力支持不同所有制的大中小型企业的融通发展和集成整合,从基础上提升我国企业整体水平,加快进入全球价值链的高端,这就急需建立国家、地方和行业共性技术平台。

四、共性技术平台的类型

(一)共性技术平台按组织功能分

  • 有综合管理服务机构、研发服务实体和具有一定管理协调功能的研发技术转移组织三类。

(二)共性技术平台按层次分

  • 1、国家战略性共性技术平台,如国家实验室、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等。研发如核聚变、半导体、AI、纳米、核心算法、适航标准、基因编辑、新型冠状病毒等;
  • 2、区域、行业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区域、地方建立的管理、服务机构或产业研究院、领军企业、区域创新中心等。研发如结构新材料、增效减排、测试技术、工业软件、控制算法、神经网络、激光应用、微机电系统MEMS、高压共轨系统、伺服电机系统、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
  • 3、企业竞争前共性技术平台,企业合作共建的联盟实体。研发如提高产品精度、可靠性、稳定性的解决方案等。

(三)共性技术平台按性质分

  • 1、政府组织、产学研参加的管理、服务机构或有关主体发起,政府支持建立的管理和服务机构,统筹产业行业研发组织;
  • 2、具有行业共性技术平台功能的企业化科研院所;
  • 3、领军企业的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组织;
  • 4、国家实验室和部门重点实验室;
  • 5、各类企业组织的产业技术联盟实体;
  • 6、中小企业专门研发共性技术的研发服务业;
  • 7、开源技术服务平台。

(四)目前的主要形式

  • 1、领军企业的上游核心技术研发组织(如华为等);
  • 2、转制科研院所;
  • 3、国家和地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4、国家实验室和部门重点实验室;
  • 5、产学研融合的区域创新中心;
  • 6、产业技术研究院。

五、结论和建议

以新型举国体制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关系国家打破西方围堵打压,关系国家和区域打造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产业链,提升经济发展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在共性技术平台的建设中要解决好技术科学问题,解决好企业在产业提升中普遍需要解决的,能起到带动作用的关键问题。

中国的科学技术体系结构需要调整。中国科学技术体系和发展需要按照钱学森的科学技术体系的思想,重点支持高校成为科学研究(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主体;重点支持科研院所成为行业共性技术研发服务的主体,以技术科学促进企业高质量产业开发;重点支持企业成为工程技术创新的主体,所有的技术科学、共性技术、成果转移、专利应用、工业试验都要在企业的产品开发中实现。

建议:

1、国家和地方政府建立共性技术平台管理和服务机构;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支持政策;

2、国家和地方政府走出“项目管理”的局限,把建立共性技术平台、技术科学支持计划作为改革管理体制机制的重要任务。新建的科技部门更应把各个部门都需要的共性技术平台建设作为主要职责;

3、吸引和培养共性技术平台和技术科学人才;

4、建立共性技术平台发展基金(政府+企业+社会资本);

5、建立相应的建设标准、评价标准、验收标准,使共性技术平台建设一开始就标准化;

6、共性技术平台一要考虑产业升级中企业普遍需求和基础性需求,二要考当地企业的优势。看准一个建设一个。平台切忌过虚、过大、过宽。

  • 参考文献:
  • [1]李纪珍,邓衢文.产业共性技术供给和扩散的多重失灵[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年7月
  • [2]徐冠华. 协商论坛,1999年第6期
  • [3]吴建南、李怀祖.政府在发展基础设施的技术——共性技术和基础技术中的作用[J]. 科研导报1998年12期
  • [4]吴建南.西安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研究.1999年4月
  • [5]吴贵生,李纪珍.产业共性技术供给体系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3年8月
  • [6]李纪珍,邓衢文.产业共性技术供给和扩散的多重失灵[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年7月
  • [7]孙海鹰.关于建立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机制的思考和建议[J].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体制改革》1993.11
  • [7]刘则渊,陈悦.新巴斯德象限:高科技政策的新范式[J].管理学报, 2007年03期
  • [9]何洁,李晓强,周辉.美国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对我国政府资助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的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年9月
  • [10]美国制造业创新中心最新进展及启示借鉴[EB/OL]. 战略前沿技术,2016-04-11
  • [11]黄卫东. “协同创新”是转型期中国铸造业的根本出路
  • [12]马德秀.瞄准需求 突破障碍 大力推进产学研用结合[J].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第12期
  • [13]王振荃. 美国半导体器件和半导体制造设备厂的联合体——Sematech 公司[J]. 全球科技经济瞭
  • 望1989 (3)46-50.
  • [14]台湾國立交通大學管理學院科技管理研究所羅達賢,袁建中提供.
  • [15]刘燕华.如何给创新一个机会?[EB/OL].21世纪学人,20200222
  • [16]广东太平洋互联网信息服务公司,太平洋电脑网,20170718
  • [17]唐杰.2019年10月2日
  • [18]陕西煤化工技术工程中心有限公司提供案例.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M].陕西人民出版社,2018年
  • [19]据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报告
  • [20]卢锡城.天津世界智能大会专题论坛[R], 2019 年5月17日
  • [21]黄奇帆.财大资讯[EB/OL],20191015

作者:孙海鹰 远望智库高级研究员,陕西省科技厅原厅长

来源: 远望智库旗下公众号“战略前沿技术” 2023-10-13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