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报告中多次提到“创新”这个关键词,创新驱动发展已经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深圳是最能代表创新驱动发展的城市,她因改革而生,因创新而强。在深圳历史的演变中,不仅是创新贯穿了深圳40多年的城市发展历程,而且创新发展与空间治理始终保持了一种相辅相成的独特关系,从规划师的角度来看,空间规划对于深圳的创新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影响,这是值得我们回顾和讨论的话题。
一、深圳创新产业发展的空间演化回顾
1、三来一补阶段(1978-1986年)
深圳城市建设初创阶段,产业上以“三来一补”加工和出口贸易为主,产业空间形态主要呈现的是“马路经济”的特征,但这一阶段设立的蛇口、上步、八卦岭等集中工业区奠定了深圳现代制造业的基础,也成为了后续产业创新的土壤。
2、快速工业化阶段(1987-1997年)
第二个阶段,深圳主动减缓了“三来一补”产业的发展,转向了“科技立市”的战略,并于1996年设立了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这一时期各种民营主导的工业园遍地开花,一些原来纯粹的加工业园区开始向商贸型的电子市场转型,比如华强北等。深圳在这期间出台了《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规划》引导产业升级、向园区集中。另外1986版的深圳总体规划用极富弹性的带状组团结构适应了快速增长的产业空间需求,为产业转型升级预留福田中心区等重要的战略空间。
3、高科技产业带动阶段(1998-2008)
这一时期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对进出口加工贸易带来的巨大冲击,深圳加快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步伐。一方面通过出台《深圳经济特区创业投资条例》等鼓励市场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另外还陆续依托深圳高新科技园建设深圳虚拟大学园,并引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分院,为创新产业发展引入了知识和人才的动力。在空间供给方面,深圳通过划定全市基本生态线,主动制约建设用地无序蔓延,通过集约节约土地倒逼产业更新转型,进一步激发了产业园区自下而上自发更新,内向挖潜,涌现出华强北、车公庙、蛇口网谷等多元化的创新空间。另外通过出台《高新技术产业带规划和发展纲要》,推动了高新区、西丽等创新产业集聚区逐步成型。
4、创新型城市驱动阶段(2008—)
2008年深圳成为全国第一个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着力打造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促进制造企业与高等院校的科研合作,既引进创新型载体,又培育由内生的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土壤,创新型城市的建设真正引导深圳从模仿创新走向源头创新,从关注创新产业转向了培育创新生态。城市建设与创新产业发展走向了更好的互动,空间规划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比如深圳市近期提出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8大未来产业的计划,随之布局了20大先进制造业园区,并纳入到各类空间规划当中。
目前深圳全域逐步形成了多层次、多样化,且圈层化梯度布局的创新空间体系,为营造雨林式的创新生态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另外创新产业的发展又进一步激发了深圳各类空间的转型发展,比如中心城区集聚了更多互联网金融、信息研发、科技型企业总部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各类适合创新人群的空间场景不断出现,外围的产业园区则向产城融合转变。另外深圳创新要素还依托区域一体化发展不断向都市圈外溢,部分头部企业的配套产业集群集聚在深莞惠边界地区,还有部分用地优越、风景好、交通便利的边缘地区形成科学城为代表的新兴知识高地,创新产业发展集聚而成新功能节点不断涌现,进一步丰富了区域的城镇空间网络。
二、深圳创新空间布局的特征和趋势
1、区域层面的创新空间发展趋势
第一,产业链、创新链和城镇功能相融合的创新空间网络正在形成。粤港澳大湾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模式、复杂的产业生态,以及制造业与科技创新的紧密关联,而随着区域一体化的趋势,产业链和创新链相互融合共同与城镇功能网络形成了密切的关联,推动了区域创新空间的网络化发展。第二,多元化的创新载体支撑了丰富完整的区域创新生态。包括创新产业平台、众创空间、大学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中心区等各类创新载体承载了创新龙头企业、中小企业和科研机构等共同形成复杂完整的区域创新生态。第三,创新空间体系具有圈层分布和轴带拓展的空间演化趋势。根据中规院深圳分院的研究,以福田街道为中心,15公里范围内主要以金融服务以及科技创新服务为主;15-30公里范围则主要分布先进制造(终端产品配套制造)企业;30-50公里范围以规模制造企业为主。另外以轨道为代表的区域高快速交通的完善加速了区域创新要素的流动与交换,激发了更多创新互动与合作的需求,部分“交通走廊”逐渐演变为创新要素集聚的“发展走廊”,如广深科创走廊、深莞中部的创新产业集聚带等等。
2、城市层面的创新空间发展趋势
第一,更重视全生命周期的创新生态需求,不同成长阶段的创新性企业具有差异化的空间需求,需要以具有多元、共生、进化等与雨林生态类似的创新生态环境才能满足全生命周期的创新发展需求。第二,追求以人为本的高品质创新空间,虽然创新本身具有极大的随机性和模糊性,创新产业的萌芽也是很难精确预见和捕捉的,但是创新人群的空间需求是相对持续稳定的,只有满足了创新人群的需求,才能够真正的去培育适合创新产业发展的空间。第三,将创新引入生活,生活孵化创新。典型的如Living Lab这类全新的创新空间形态,在2~3平方公里的空间中塑造完全开放的创新生活实验室,生活和工作在其中的每个人都是创新用户,可以利用智慧城市平台实时提供创新原型、测试反馈用户体验,力求将各类创新技术在线上线下的空间中予以整合,在真实的城市生活中孵化和迭代创新产品,提供综合性的城市解决方案。
三、空间规划应对创新驱动战略的建议
回顾深圳创新产业发展和空间演化的历程可以发现,城市是创新产业发展最重要的载体,创新在城市中的集聚不仅改变了创新空间本身,也深刻影响了从区域、城市到街区、社区各种尺度的城市空间形态。空间治理是创新驱动发展阶段的重要城市治理手段,深圳针对不同城市发展阶段的创新空间需求,因势利导地调整空间规划和空间政策,对于培育和集聚创新产业发挥了积极作用。深圳以多样化的创新空间满足不同层次的创新主体需求,为创新企业的全生命周期提供空间支持,有利于营造更丰富的城市创新生态,并带动了城市新区的发展和旧区的城市更新。深圳还立足区域一体化发展,以创新链、产业链和城镇功能网络相融合的方式,引导创新向都市圈和城市群外溢,以跨界网络化的创新空间体系支撑了更具竞争力的区域创新网络。
当前正值我国国土空间规划改革的关键时期,空间规划不仅要适应创新的需求,更要主动变革去拥抱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这很难依靠单一类型或单一层次的空间规划,而需要规划体系的系统变革,需要规划师重视创新创业者的需求,认识创新活动的空间特征,更需要把创新作为一种思维范式全方位地贯彻到各类空间规划当中,营造更加自由宽松,充满活力与创意的城市空间,让创新弥漫在城市生活中,让城市成为最佳的创新试验场。
演讲人:吕晓蓓,教授级高级规划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副院长
来源: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分论坛一:区域发展与湾区繁荣” 2022年12年10日,转自清华同衡网易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