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洁:从实验室到工厂

9月21日,「暗涌·2023产业未来大会」前沿科技与专精特新论坛上,长江商学院金融学教授、XbotPark联合创始人、知行研习院创始人甘洁为大家带来题为《从实验室到工厂》的独立演讲。在演讲中,她细数了自己作为独角兽公司创业导师的心路历程、观察与思考。

今天在座朋友们主要是以科学家、科技工作者为代表的创业者。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主题是《从实验室到工厂》,我有点纠结,到底是实验室到工厂,再到独角兽,再到IPO,还是怎么样?到工厂是大成功还是到IPO是成功?我今天的分享也会帮助思考这个问题。

我平时不喜欢宣传,大家对我的工作了解可能不是很清晰。我自己也在做一些梳理,这些年我到底做了些什么。我是金融学教授,在学术之外,过去十多年主要工作就是在做科技创新创业,也有幸跟李泽湘教授、高秉强教授共同参与投资孵化了大疆。

大疆成功之后,我们三位教授非常欣慰,我们觉得中国的年轻人可以完全靠自己的技术去打开一片天地,和我在长江商学院教的企业家学员相比,可以说非常不一样。当时我们觉得,他们经常面临同样的困难、踩一样的坑,我们有没有办法系统地帮助他们成长,所以当时李教授牵头,我和高教授一起,我们创立了XbotPark机器人基地,主要方向是学生创业,复制大疆的模式,他们主要在做产品,现在已经有70家企业了,也出了一些独角兽和明星企业。

在XbotPark孵化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工程师、科学家们没有意识到创业是一件商业的事情。早期我们想说服创始人要搞市场调研,了解客户到底需要什么,非常困难。更不要说有了产品以后,要有营销、知识产权保护等等。所以,当时我作为商学院的教授,有一个非常强的感觉,我非常想系统地支持他们,看看商业上到底应该怎么干。

也是在这样的前提下,2017年,我和李老师商量,我们基地运营了三年,对创业也明白了很多,可以帮助外面的工程师创业,而且我需要有一群人,这样才可以系统地请老师、请专家等等,来把这些事搞明白。

针对基地以外的工程师创业,我们在长江做了METI项目,当时的定义是把工程项目和商业创业结合起来,在长江做了三年。成果非常明显,三年出了一个独角兽,也出了一系列将来可以走出来的企业。

后来发现,工程师(包括科学家)创业到了这个阶段,可能大家对商业更加渴望,而且我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商学院确实离实际的商业战争相隔得比较远。所以,第二轮我们产品迭代,就是专注于商业,也是在这个背景下,我成立了知行研习院,就是强调知行合一。看着世界冠军游泳的视频练习,是学不会游泳的,何况游泳还有标准动作。商业连标准动作也没有,该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就是找底层逻辑,然后借鉴别人的经验和技巧。第一届学生下周就要毕业了,再加上往届三个班的学生,所以大概130个学生。

这样的商业教育,也给松山湖基地的这些年轻团队们形成了一个孵化的闭环,给他们赋能,我们基地的早期项目团队可以有针对性的来蹭课。

我这些年一直在思考:这些独角兽和200来家创业企业到底告诉我们什么。我讲几个创业小故事,这几家企业大家都有些了解,外面对于他们的报道也很多,包括36氪也有一些很好的报道。我想更多地是从我个人,从一个科创企业的孵化者、投资者的角度来看,这些企业我跟他们接触过程中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我想说说正浩科技的王雷,他们是典型高大上的团队,从香港大学拿到了博士学位,又在大疆创立了电池研发团队。他们出来创业,整体看这个团队非常整齐,全都是光鲜背景,感觉可以把这个事情搭起来。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从大企业出来的那套东西对小团队是否适用。他2019年入学,入学之前就找过我好几次。我当时对他的印象是,他对学习非常渴望,学习能力非常强。我跟他几次交流中谈到他在销售中有些可以改进的地方,应该也坚定了他的很多想法。几个月之后发现他180度大转弯,把原来的问题彻底解决,甚至变成了优势。还有一点是,王雷非常爱读书,他会思考一些人生问题,我们经常会讨论一些人生问题,我觉得这个非常重要,对创业者来说。

再讲不停科技的陈锐,炒菜机器人最近得到了很多关注,现在不停拿到投资,不少创业者问我:是不是炒菜机器人是很好的赛道。我想说,不停最大的优势是它的产品定义,它的产品定义不只是简单地把炒菜机器人当做机电系统来做,它符合了我对炒菜机器人很多的想象,甚至将来的很多想象空间陈锐都想到了,是对这个行业、对机器人到底能做什么的深度理解。

陈锐给我的另一个印象,也是非常善于学习,和王雷非常像,我们讨论什么内容,很快会给我发信息,然后跟我说自从上次要尽快拿现、把订单拿回来,自从把这个东西的权重推上去之后,很快订单就开始不一样了。所以这些都是看懂了方向很快执行,我认为这是最强学习能力的表现。有些创业者你跟他说什么他都知道,我就是看不到行动,看不到订单,看不到企业的成长。陈锐也是非常爱读书,她最喜欢的就是到酒店去,带着很多书去读。

陈锐还有一点,创业对她来说是一个终身的事业,她可能一直都想做不一样的东西。曾经跟我说,她也有很好的工作,去港科大读了MBA,各方面都不错,但她非常迷茫乃至惶恐,不知道自己的人生到底应该做什么,一直到她发现了炒菜机器人这件事情,是她可以终身努力的事业。所以,爱读书以及对人生的深度思考,是陈锐和王雷身上可以看到的。

下面说云鲸的张峻彬,很多人看云鲸的时候都会说这个公司太会做销售了,双十一一下就打爆了。峻彬2014年就来我们基地了,2014年到2019年历时五年研发,这五年我们跟他非常多的讨论,他曾经还做过一个用户问卷调研。之后又经常讨论:这个房间如果有个地毯,机器人该怎么办,有个小台阶,机器人又走不稳了,等等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是对于产品的执着。

去年我跟他沟通的时候,他也在思考为什么要创业,他最后跟我说,他觉得创业就是找到一群人,大家一起做一件事情,他说他和想挖的一个合伙人分享,对方哭了。我觉得创始人自己的心有多高,就可以吸引到多高的人。

再说说搜电,2021年跟捷电合并,他们前前后后总共烧了300万,捷电烧了4亿,搜电的产品就是一个充电宝,他们最重要的就是降成本。关于降成本,他们跟我讲了很多故事,比如他们经常会讨论钢板,大家都在用1毫米的,我们能不能用0.8、0.7、0.6毫米的?搜电最多的材料就是电线,在他们的工厂里面有大量的绕线机。另外他们跟我说,早期他们又没钱,又没有名气,去找供应商,在工厂软磨硬泡,最后大家觉得这些年轻人好像能成事,给他们点信心,把事情做起来了。

像这样的小故事,在知行研习院的同学们身上,还有很多。我就在思考,到底什么样的人能成?而且不光总结成功的创始人,我也总结了不成功的创始人,什么人做不成?

我总结出来三点:

一是能追求极致,把事做成的强大意志或者说狠劲。我在这些创始人身上都看到了。这种追求极致把事做成的强大意志非常重要。这个说起来很简单,每个人都在说自己追求极致,有谁会说自己不追求极致呢。但我觉得这么多年跟这些创业者共同成长的过程中,我觉得我们是在提倡一种文化,而且让大家看到,追求极致到底到什么地方才算是极致,我们有大量的案例,到底什么是极致。

二是学习能力。如果想把事做成,一定是经常反思,我是不是真的做得还不够好,而不是形势一片大好。

还有踏实做事的能力。作为创业早期,要管研发、生产、销售等等,没有人管就是你的事,你能不能踏实做事。常见的一个坑就是找个人来做,我常说你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做,怎么可能找人替你做。

这三点是独角兽共同的画像。

苏格拉底曾经说:未经审视的生命不值得活。我觉得未经审视的创业肯定活不下去。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做深度的思考:你为什么要创业,你是否真的想追求极致,把事做成,你有没有强大的意志,这对科学家、科技者创业非常重要,因为你们有很多别的选择,如果你没有想清楚为什么创业你很难坚持下去。

最后,我想给创业者一些鼓励,现在我们在中国有一个非常好的硬科技创业的机遇,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中国至少有三个优势:供应链制造生态的优势中高端劳动力的优势,就是工程师红利,不光工程师,还有销售人才等等;中国有巨大的腹地,这意味着制造业在中国有广阔的应用场景

除了这三大优势,科技创新还有一个非常好的突围时机,是这个时代给我们的机遇。在过去很多年里,我们在很多技术上的单个领域,包括芯片、视觉、定位、机器学习等,都有了非常大的突破。这意味着你把新技术用到传统领域中,可能会形成新的增长机会,或者你把这些新的技术排列组合,可能会做出不一样的东西来。加上中国的制造,成本至少降低50%—60%,甚至有的比人家少一个0。海外企业还躺在技术优势、高毛利上面“酣睡”。所以,我相信中国制造颠覆世界的时代已经来临了。

但这个过程肯定不容易,提高商业能力——一个是产品力,一个是商业的执行力,知行研习院在做的事情,就是系统地支持科技创业企业的商业成长,把大家面临的挑战通过课程的形式,通过一对一的辅导,再通过资金及融资支持的方式来做。

我们的愿景是希望能看到一批中国智造中坚力量从这里走出去。最后我也祝大家创业一路克服困难、保持健康、收获成长!

来源:36氪2023-09-28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