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设立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机构的做法和启示

英国是世界传统科技强国,非常重视全球科技影响力,尤其是重视通过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扩大其影响力。英国科学与创新网络(SIN)、科研与创新署(UKRI)、国家标准机构(BSI)等科技创新组织很早就在全球布局了海外合作机构。英国还吸引德国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FhG)等国外科技组织在英设立合作机构。这些做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1.英国科学与创新网络

1.1 基本情况

为应对日益增长的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需求,2000年英国贸工部(2016年更名为商业、能源与产业战略部,简称BEIS)和原英国外交部(FCO,2020年年底更名为英国外交发展部FCDO)开始共同资助、建设和管理SIN。SIN与派驻地的科学创新社区密切合作,促进英国和东道国互惠互利。2014年,英国政府发布《增长计划:科学与创新》(Our Plan for Growth: Science and Innovation)战略,认为国际合作在英国科技创新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为英国科研人员提供与全球优秀人才合作、使用全球最优质科技设施的机会,帮助英国通过科学创新、国际合作实现经济增长和繁荣。该战略提出参与全球科学与创新等6大举措,旨在使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好的科学和商业场所,SIN在支持该目标的实现中发挥了核心作用。

经过数十年的布局,英国在全球设立的科技创新合作机构已逐步形成SIN负责协调,英国商业、能源与产业战略部、英国外交发展部、英国国际贸易部(DIT)等政府部门派员,UKRI、英国创新署(Innovate UK)、英国文化协会(BC)、英国知识产权办公室(UKIPO)支撑的全球科技创新网络。SIN还与英国皇家学会、皇家工程院、智库NESTA等重要科学创新机构建立了紧密合作伙伴关系。目前SIN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派驻了100余位科技外交官。SIN网络主要分布在欧洲、亚太地区、印度中东和非洲、美洲4个区域,从网络站点数量看,美国最多,加拿大次之,中国第三,印度第四。

1.2 战略目标和重点发展领域

SIN始终秉承促进英国与全球最卓越科研资源开展合作的核心诉求,共设立了4个战略目标来确保科学创新支撑英国在全球的发展:一是促进经济增长和繁荣,充分了解驻在国的科技创新发展情况,为英国高校、研究院所和创新型企业的对外合作提供更多机会,进一步推动英国的经济增长。二是确保国内外安全,以抗生素耐药性、健康、能源和海洋等领域为重点,发掘更多机会和国际合作伙伴,解决英国和全球面临的一系列共同挑战,提升全球的耐受性和安全性。三是提升国际影响,了解驻在国的相关政策,对接双方在英国重点产业领域的需求和技术优势,通过科学与创新交流进一步加强英国产业和对外政策的影响力。四是推动可持续发展,使英国卓越的科技创新能力为解决全球挑战服务,助力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2017年英国商业、能源与产业战略部,英国外交发展部和SIN结合各驻在国战略重点和优势领域,共同发布了《SIN发展战略》,设定SIN重点发展领域,主要包括:健康与生命科学、清洁能源、粮食和农业、未来制造业、网络和信息通信技术、量子技术、未来城市、资源和弹性、极地、空间、海洋等。该战略还为SIN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规划了相应重点发展领域,全面且深入地分析了不同国家的科研、技术和投资优势,并与英国的产业发展重点有机结合起来,最终目的是汇集全球顶尖创新资源,为实现英国的产业发展战略服务。

SIN与中国开展合作情况及成效。SIN在中国的工作重点是促进英中之间最好的研究和创新,通过商业机会实现增长,主要包括7个优先领域:农业技术、清洁能源、数字经济、生命科学、太空、未来制造和未来城市。2019年,SIN在中国为英国带来5700万英镑出口收益、3100万英镑联合研发资金和800万英镑投资。SIN支持英国创新署为中国上海、江苏和广东首次区域合作项目提供2600万英镑资金,目标是提出应对工业挑战和城市创新挑战的新商业解决方案和未来创新产品、流程或服务。

1.3 牛顿基金支持重点领域及成效

SIN在全球开展的业务中,很重要的一项是与合作伙伴国家共同实施牛顿基金(中方称“中英联合科学创新基金”)项目。牛顿基金于2014年成立,由英国商业、能源与产业战略部管理,并通过7个英方合作伙伴和87个英方资助机构获得资助。最初牛顿基金每年获得7500万英镑资金,为期5年,2015年延长至2021年,投资增加一倍,即在2021年英国投资7.35亿英镑。牛顿基金通过促进英国和合作伙伴国家学者与创新者之间的世界级合作,旨在应对贫困、医疗保健、气候变化以及和平与安全等发展中遇到的关键挑战。牛顿基金优先资助的合作领域包括创新经济、教育、能源、环境技术、食品和水安全、健康、城镇化等。目前,牛顿基金已与17个合作伙伴国家建立了研究与创新伙伴关系,合作伙伴国家为牛顿基金提供匹配资源。牛顿基金主要通过3种方式支持科技合作:一是人才建设与人才交流;二是科研项目合作;三是成果转化。

自2014年以来的7年间,英方通过牛顿基金共对中国投资1.8亿英镑,支持金额在所有合作国家中位列第一,中国政府各部门、各机构也分别在各合作项目上配套投入。这些投入主要支持中英双方的380个机构1000多个项目,其中应对气候变化危机是最大研究焦点。中英两国通过牛顿基金的3种方式支持科技合作,完成了很多大合作项目,孕育出了新的合作模式,取得一系列基础科研和成果转化合作成果。2020年中科院软件所和英国诺森比亚大学合作开展的研究项目首次获得牛顿奖“国别奖”;中英合作项目“农作物卫星遥感监测和评估”首次获得牛顿奖“主席奖”。在牛顿基金的支持下,英中合作研究成果为有效应对抗生素科力汀的耐药性走出重要一步。

2.英国科研与创新署海外办公室

2018年4月原英国研究理事会(RCUK)下属的7个理事会、英国创新署以及英格兰高教基金委重新整合,组建形成UKRI,由英国商业、能源与产业战略部管理,机构性质仍然为非政府部门公共机构,主要职能包括统筹每年约70亿英镑的科研经费,确定研发总体战略方向。20世纪90年代,原英国研究理事会在欧盟总部首先设立了英国研究办公室(UKRO),2007—2008年先后选取全球最具发展潜力和创新活力的3个国家,分别设立了原英国研究理事会中国办公室、美国办公室和印度办公室。英国科研与创新署UKRI成立后,继续保留原英国研究理事会设立的4个海外办公室,并更名为UKRI海外办公室。UKRI海外办公室相比使领馆政治色彩较弱,与SIN等官方机构分工明确、互通有无,是英国全球创新网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2.1 英国研究办公室

UKRO是UKRI海外办公室中最为特殊的一个,已有30多年的历史,位于欧盟总部布鲁塞尔,设有两个联系点。其主要任务是推动英国在地平线计划下开展科研与创新工作,并与欧盟就英国“脱欧”后参与欧盟框架计划进行磋商,推动英国与欧盟及各成员国建设更为紧密的科研创新合作伙伴关系。

2.2 UKRI中国办公室

原英国研究理事会中国办公室成立于2007年10月,2018年4月后改名为UKRI中国办公室。多年来,UKRI中国办公室与SIN、英国外交发展部、英国文化协会、英国国际贸易部、英国卫生部等驻华人员密切配合,通过协调英方资助机构,与中国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农科院、中国医科院等机构开展深入交流,重点以牛顿基金和全球挑战研究基金为支撑,在可持续制造、绿色能源、农业技术、抗生素耐药性、医疗健康等领域开展科研合作和人员交流计划,涉及多家中英合作机构和企业。

2.3 UKRI北美办公室

UKRI北美办公室成立于2007年,负责与美国、加拿大资助及捐赠机构合作,办公室位于英国驻美国使馆内。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研究和创新投资国,拥有30所全球排名前40的大学,拥有全球70%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且英美两国的科研创新合作历史悠久,始终保持积极且富有成效的科技创新合作关系。UKRI北美办公室主要与美国科研资助机构和慈善资助机构合作,包括3类:一是在UKRI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框架协议下共同指导双方科研人员申请合作经费;二是通过举办研讨会促进双方优先合作领域的科研人员开展深入交流;三是资助人员交流计划,尤其是青年科研人员的交流。

2.4 UKRI印度办公室

UKRI印度办公室成立于2008年,位于英国驻印度高级专员公署内。UKRI印度办公室在加强英国与印度研究创新合作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2018年,双方宣布加大政府间科技合作投入力度,到2021年增加至4亿英镑。通过这些合作项目,英国与印度在能源、环境、食品安全、健康、新一代计算机通信网络、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优先领域开展深入合作,推动前沿科学研究,共同应对全球挑战,致力于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建立起了强大、战略性的互惠合作伙伴关系。

3.英国国家标准机构海外办事处

英国国家标准机构(BSI),也称英国标准协会、BSI集团,专为各种产品和服务制定技术标准,并为企业提供认证和与标准相关的服务。其前身是伦敦的工程标准委员会,成立于1901年,是世界首个国家标准机构,之后扩大了标准化工作,于1918年成为英国工程标准协会,1931年采用了英国标准协会的名称。1998年《皇家宪章》(Royal Charter)的修订使该组织得以多元化并收购其他业务,并且将名称更改为BSI Group。

BSI被英国政府确认为英国国家标准机构,被正式编入英国国家标准机构的谅解备忘录(MOU)。该备忘录确认了BSI作为国际标准组织ISO和IEC、欧洲标准组织CEN和CENELEC的英国成员地位,并作为国家标准组织(NSO)代表英国参加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ETSI)。该备忘录也定义了BSI作为英国国家标准机构的一些主要责任。此外,BSI还签署了世界贸易组织技术贸易壁垒协议(TBT),英国政府是该协议的签署国。

BSI目前在193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在31个国家和地区设有87个办事处。尽管集团的大部分业务收入来自管理体系评估和认证工作,但核心业务仍然是与标准和标准相关的各种服务。BSI拥有8万余个客户,是全球最大的认证机构之一。它审核并向实施管理系统标准的全球公司提供认证。BSI还开设培训课程,涵盖国家和国际管理系统标准的实施和审核要求。BSI在中国设有4个分支机构:英标管理体系认证(北京)有限公司、BSI上海分公司、BSI重庆分公司和BSI深圳分公司。

4.吸引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在英建立合作机构

英国优异的科研环境和丰富的创新资源吸引了FhG等国外重要科技组织在英设立合作分支机构。FhG是欧洲最大的应用研究科研机构,拥有遍布德国的72家研究所和独立研究机构,而附属的国际研究中心、代表处遍布世界各地,对当前及未来的科学进步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FhG在全球拥有成功的研究和技术中心网络,为各个国家的工业基地提供技术专业知识和应用研发服务,不断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有助于促进国际贸易和合作。

4.1 成立弗劳恩霍夫英国研究有限公司

弗劳恩霍夫英国研究有限公司(Fraunhofer UK)是于2012年3月在英国格拉斯哥成立的独立子公司,同时还成立了英国第一个弗劳恩霍夫中心——弗劳恩霍夫应用光子学中心(Fraunhofer CAP),被公认为世界领先的激光和光学系统中心,苏格兰政府、思克莱德大学和苏格兰企业一直为其提供核心资金。Fraunhofer UK的职能主要包括:一是负责支持Fraunhofer CAP的运营;二是为在英国设立弗劳恩霍夫中心提供营销、人力资源、知识产权、会计和法律支持;三是为弗劳恩霍夫全球网络在英国提供一个中心联系点,建立英国与德国工业和科学基地的内外联系;四是支持建立英德之间的新联系,创建新的弗劳恩霍夫中心。

4.2 弗劳恩霍夫英国有限公司的运营

一是成为弗劳恩霍夫全球网络重要节点。作为全球弗劳恩霍夫网络的一部分,Fraunhofer CAP在英国提供专业的研发服务,除了实力强大的激光和激光系统团队外,其量子技术团队与30多个合作伙伴合作,是英国量子技术创新项目的最大合作伙伴。同时为英国工业提供明确的合作切入点,使其能够在德国和其他地区建立更广泛的弗劳恩霍夫全球网络。

二是密切关联弗劳恩霍夫应用固体物理研究所。弗劳恩霍夫应用固体物理研究所(Fraunhofer IAF,位于德国)是Fraunhofer CAP的关键合作伙伴,其在欧盟“地平线2020”框架下的一系列欧洲资助项目上开展合作,工作人员拥有多年的合作经验,共同创建新的基于光子的系统,特别是在传感应用、探测器开发和传感算法方面拥有互补的专业知识,共同为英国、德国和欧洲工业提供广泛的服务。

三是与英国思克莱德大学形成产学研合作关系。思克莱德大学是Fraunhofer UK和Fraunhofer CAP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了互利互惠。Fraunhofer CAP以格拉斯哥的思克莱德大学技术和创新中心为基地,专注于光子学领域的应用研发,成为英国公司在发展最先进的产品和工艺方面的关键合作伙伴,思克莱德大学开发的技术在其中转化为实用的工业成果。同时,Fraunhofer UK还成功地与赫瑞瓦特大学、圣安德鲁斯大学、华沙大学、纳沙泰尔大学等英国和欧盟的其他大学合作。

四是吸引更多英国大学参与合作。许多其他英国大学也有兴趣设立弗劳恩霍夫中心,但获批必须满足多项标准。比如,科学和工程领域必须具有非常高的质量,满足英国的工业需求并找到资金,且必须在德国有一个合作研究所,Fraunhofer UK在这些方面可以提供帮助。

5.若干启示

英国在全球设立的科技创新合作机构经过数十年的布局和发展,已形成层次清晰、稳定运行的网络体系,相关做法对于我国积极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是英国非常重视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建设。英国较早设立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发展机构,进一步拓展了与重点国家的科技创新合作,成为实施国际科技合作战略的重要支撑和抓手,对英国及时跟踪了解驻在国的科技产业政策、吸引全球优质创新资源、强化全球研究和创新强国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科技合作计划有力支撑海外机构运行。英国SIN在部分发展中国家使领馆中设有牛顿基金项目官员,帮助合作伙伴国家共同实施发展援助基金,加强人才建设与人才交流、科研项目合作、成果转化,形成一大批合作成果。UKRI本身是英国最大的科研资助机构,牛顿基金和全球挑战研究基金等科技合作计划有力地支撑海外机构运行,更好地促进国际科技项目合作。

三是海外机构采取多元灵活的管理模式。SIN以英国驻各国使领馆为依托,由英国外交发展部和BEIS共同派驻和管理科技外交官,与其他派驻部门代表相互配合,通过从官方到民间、从政府间到直接资助机构等不同层次的合作形成多元合力。SIN各海外机构的管理模式也不尽相同,可以根据各国实际情况调整管理的优先级。这种多元、灵活的管理模式能够极大地提高外联效率,充分发挥海外机构的作用。

来源:科技部主管的《中国科技人才》2022年第4期

作者:黄河、刘娅、蒋苏南

引用格式:黄河,刘娅,蒋苏南.英国设立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机构的做法和启示[J].中国科技人才,2022,66(4):41-47.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